关于导游人员角色转型的思考

【摘要】面对自助游占比不断提高、游客获取信息更加便捷、智能化讲解手段日趋发达的趋势,导游人员应及时思考角色转型问题。

面对自助游占比不断提高、游客获取信息更加便捷、智能化讲解手段日趋发达的趋势,导游人员应及时思考角色转型问题。顺应体验经济要求,部分景区、主题公园、度假场所的导游人员将向“体验导师”转变。这给导游人员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带来了挑战,也对旅游院校人才培养规格与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新形势下导游人员职业面临的挑战

按照我国现行的《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导游人员是指依照该条例的规定取得导游证,接受旅行社委派,为旅游者提供向导、讲解及相关旅游服务的人员。在传统意义上,导游人员的基本职能是旅游向导、知识传递、审美引导、生活照料、应急问题处理等。他们为游客解决信息不对称和旅游消费经验不足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是观光时代旅游服务队伍中的标志性角色,也是旅游服务和形象的重要窗口。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导游人员的上述职能面临着来自旅游动机、出游形式、科学技术、替代性供给等方面的挑战。

一是散客化趋势明显,自助游占比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家庭轿车保有量日益增加,汽车租赁、共享汽车、顺风车等新兴供给渠道层出不穷,旅游者出行更加方便。与旅行社和导游组织的团队旅游相比,自助游更加自由、灵活,契合当前旅游者对个性化的追求,受到市场青睐。

二是旅游地信息更加丰富,获取更加便捷。受益于旅游信息化的发展,政府、企业、第三方机构提供的旅游信息数量大幅增加,质量大幅提升,旅游攻略分享行为越来越普遍,旅游者提前或即时获取信息、学习吸引物相关知识、提升消费技能的渠道更加畅通,成本不断降低。

三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智能化服务供给范围扩大。科技进步使依托智能手机的导航与讲解服务成为可能。不少景区可以提供电子导游机、扫码免费听讲解服务,一些OTA已经开发出有偿讲解服务APP。除了导航、导览、导游,基于智能手机终端的自助式急救设施等也开始进入景区。

四是游客追求深度体验,快步迈进休闲度假时代。“走马观花”“到此一游”型观光旅游产品面临升级,以“参与”“互动”“沉浸”为特征的体验型产品崛起。中国游艺机游乐园协会、美团发布的《2024中国旅游休闲度假市场新趋势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旅游消费正从观光向度假、体验全面升级,游客旅游方式逐渐向休闲、度假、参赛、康养等多目的综合性活动转变,游客不再仅仅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点对点游览风景,而是更加希望能在目的地沉浸体验,更全方位、多场景地感受假期带来的放松愉悦。在此背景下,以审美为主导价值和蕴含大量信息、需要导游讲解服务的传统旅游吸引物对旅游业的贡献呈现降低趋势,度假村、主题乐园、场景营地等休闲度假场所不断增长。

这种形势对导游人员的挑战显而易见。一方面,导游人员服务对象的需求正在变化;另一方面,导游人员的部分功能正在被替代。随着这种形势的加剧,导游人员,尤其是刚踏入职场的导游人员须未雨绸缪,考虑角色转型问题。

从观光时代的“导游”到体验时代的“导师”

当游客通过互联网选择和预订酒店、餐厅、车船,甚至向导和讲解功能都可以被取代的时候,导游人员的立足之地在哪里?现有导游从业人员应何去何从?高级导游、海外领队、文旅创客都可能是个体的未来选择,但思考这一群体的职业前景,需要的是理性。市场需求趋势是研判职业走向的基本依据,国外旅游企业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旅游业是体验经济的代表,其运行应遵循体验经济的规律。按照体验经济的逻辑,游客追求的是由审美、快乐、教育、逃逸(遁世)交叉构成的畅爽体验。在观光时代,审美是畅爽体验的主体,景区是获取这一体验的核心载体。进入休闲度假时代,快乐体验和教育体验的重要性日渐上升,获取这些体验的场所也大大突破了景区的范畴。据此推论,在深度休闲度假时代,游客需要的不再是传统导游,而是一种新角色,本文暂且将其称为“体验导师”。与传统导游不同,体验导师的核心任务是依托景区或其他资源创设休闲旅游场景,制定菜单式活动方案或定制化方案,组织带领游客参加活动,提供活动所需的知识、信息、技能、情感服务,为游客塑造独特、完美的体验,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在国际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酒店行业1929年就开始推广的“金钥匙”品牌致力于突破常规服务范围和方式,为住店客人解决各类难题,客观上起到了塑造完美体验的作用,部分地体现了体验导师的理念。迪士尼乐园不少员工的工作就是扮演各种角色,配合游客拍照,进行对话交流,甚至签名留念。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旅游度假连锁集团,地中海俱乐部旗下的度假村都设有特殊职位“G.O.”。G.O.是法语缩写,字面意思是“和善的组织者”或“亲切的东道主”。G.O.大多精通两门以上语言,拥有一技之长,以热情和高素质的服务著称,能根据游客需求和服务场景扮演迎宾、接待、翻译、向导、讲解、玩伴、教练甚至演员的角色。在地中海俱乐部宣称的“完美假期”中,G.O.的贡献最大,甚至是度假村的灵魂人物。从这些现象分析,深度体验和休闲度假时代需要的是能够创设场景、策划活动、提供专业指导、解决各类困难、让游客度过美好时光的“导师”,而不再仅仅是导游。从“跟我走”“听我讲”到“教你玩”“陪你乐”,就是对这一转变的形象概括。

未来导游人员转型路径与培养方式变革

预测外界环境变化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是现代旅游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在新时期,体验导师将进一步促进旅游服务体系的变革。综合来看,导游人员是现有职业中知识储备、语言表达、人际交往、沟通协调要求较高的群体,是最具备体验导师门槛条件的人群。导游从业人员,尤其是刚刚进入职场的导游人员应着眼未来,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和个人实际,采取切实措施全面提升自身能力,以应对将来角色转型的挑战。这一提升的重点包括树立场景经济、活动经济、体验经济、创意经济理念,强化资源整合与指挥能力、语言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变通与危机管理能力、心理辅导与情感陪护能力、主题活动策划与执行能力,掌握常见休闲娱乐项目的知识与技能。

与此同时,这一趋势也对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美好生活和优质旅游需要高级旅游服务人才,网络和机器无法提供的服务正是高级旅游服务人才大展身手之处。旅游院校应从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出发,按照优质旅游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方法改革。以导游人才为例,培养定位、规格、方式都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导游专业课程体系中,除了原来的导游业务、导游基础知识、政策法规、导游词创作、模拟讲解等核心课程之外,还应考虑适当增加活动策划与执行等必修课程,增加音乐与舞蹈、情商管理、心理咨询与治疗、休闲体育、度假村管理等选修课程,举办体验经济理论、俱乐部管理、“金钥匙”、亲子活动、研学旅游等专题讲座。实践环节,可在景区讲解、地陪、领队的基础上,视实际情况增加拓展训练、研学旅游、营地服务或相关内容。除此之外,还可鼓励学生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等资格考试,并考虑引进自然教育体验引导师、森林教师、营地教育指导员、亲子教师等资格培训认证制度,培养多样化的旅游人才。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深度休闲度假时代的要求,满足新环境下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

分享到: 更多
返回列表